免费注册,快速回复!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免费注册
x
古语有云: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,概括了过去许多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。不过,褪去勤奋读书以“出人头地”的功利性色彩,书,在人们追求知识、开拓自身等方面,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。在大埔县,有位名叫罗书礼的老人,人如其名,一生与书为伴,年过八旬了仍每天手不释卷,所藏图书更是摆满了好几个房间。下面,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与书的故事。 从外表上看,罗书礼看起来很年轻。难以想象眼前这位双目炯炯有神的老人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了。在他的住所里,《大埔文史》、《诗集》等图书放满了几个房间。这些书籍中,既有已经泛黄卷边的“老古董”,也有装帧精美的崭新图书,它们都被老人家像珍宝一样仔细摆放在了书架上。 罗书礼告诉记者,他自小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。由于家境贫寒,小时候看到有喜欢的书籍却很少有机会能拿掏钱买下来。然而,即便环境再艰难,也并没能磨灭他对于知识的渴望。为了能学习,罗书礼做过泥水工、木工等,每每省下有钱,便都花在了购书上。 【罗书礼:废品店里很多旧书,他收购的3角钱1斤,我看到有书,就买回来,有些人不要的,我也拿起来,还有向人家借,主要是向人家借,上高中时,家里很穷,我没钱买书,我就抄书。】
几十年来,在罗书礼每月的花销里,购买图书和报刊成为了一大笔固定的开支。那么,这些书刊究竟哪里吸引了罗书礼呢?谈及读书的经历,老人津津乐道,说自己做了一辈子农民,也读了一辈子书,每当他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,一颗心也就渐渐丰盈、充实了起来。 【罗书礼:知识就是力量,有知识,干什么都可以,我最喜欢的是科学,钱学森我非常喜欢。】
记者了解到,罗书礼在钻研图书学问的同时,对大埔的历史也颇有研究,曾经多次参与族谱、村志的编写,为大埔县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。自著《野草集》、《野草集续集》,撰写的文史诗词、楹联作品多次在国家、省级媒体发表。此外,他还将知识渗透进了汉字的横竖撇捺中。在他家中,中性笔、钢笔、毛笔一大把,用过的笔芯不计其数。每滴墨水的吸附,都随着他的思想融入纸张,呈现出来的不仅是文字,也是文学文化。 【罗书礼:如果你写的字人家看不出来,没意思的,写字就是让人看得出,看得清楚,我基本上一笔一划要认真写。】
记者了解到,由于文学、书法功底深厚,罗书礼他身上担任着岭南诗社和大埔诗社会员,梅州和大埔楹联协会会员,大埔硬笔书法会员,大埔文联会员等多个身份。如今,罗书礼家中藏书有3000余册,为分享知识,交流心得体会,他时常邀请亲朋、邻居来自己家中阅读。 【书友:很多知识我没学过,他都知道,对大埔的乡土他很清楚。】
【书友:他懂文字,也懂历史,懂得诗词文章,也会做泥水、农民种地,很难得。他是指导老师,他的家里书很多,什么书都有,我过来看书,过来说历史。】
佩服老人家, 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! 为您点赞!
|